怎样才能配资 大全能源5个月三核心研发人员离职,研发人员平均薪酬降27.5%
近5个月来怎样才能配资,大全能源有三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近年来,大全能源盈利能力大起大落。
作为科创板企业,大全能源核心技术人员接二连三地离职。
3月18日,大全能源公告显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马晓亮劳动合同到期,因个人原因不再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近日办理了离职手续。
鳌头财经发现,近5个月来,大全能源有三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大全能源研发人员数量较2021年增长近一倍。
然而,2024年半年报显示,大全能源研发人员607人,较上年同期减少约35%。
不仅如此,2024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研发人员平均薪酬5.75万元,与上年同期7.93万元相比下降约27.5%。
业绩方面,大全能源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4.11亿元,同比下降54.62%;净利润亏损27.18亿元。
大全能源表示,公司结合检修窗口建立了高效灵活的生产调节机制,实现对部分产线的有序减产控产。
01
核心技术人员接连离职
3月18日,大全能源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马晓亮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于2025年3月2日到期。合同到期后,马晓亮因个人原因不再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并于近日办理完毕离职手续。
由此,大全能源核心技术人员由变动前的罗佳林、田先瑞、马晓亮、潘和平、莫可璋,变为罗佳林、田先瑞、潘和平、莫可璋、翟占利。
鳌头财经发现,马晓亮的离职,是大全能源近5个月来,第三位离开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
2024年10月16日,大全能源公告显示,核心技术人员为王西玉、胡平、罗佳林、田先瑞、马晓亮。
同时,胡平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他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职务。
2025年1月18日,大全能源发布公告,核心技术人员王西玉因个人原因向公司申请辞去公司所任职务,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离职前,王西玉在核心技术人员中排在第一位。
从年龄上看,大全能源上述三位核心技术人员均年富力强,其中胡平1972年出生,离职时52岁;王西玉1978年出生,离职时47岁;马晓亮最为年轻,1984年出生,离职时41岁。
大全能源表示,上述三人的离职不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研发实力、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02
研发人员减少约35%
大全能源成立于2011年2月,由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公司(股票代码:DQ)在新疆石河子投资建设,注册资本21.45亿元。
资料显示,大全能源主要开展高纯多晶硅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于2021年7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是注册制下新疆地区科创板第一股。
招股书中,大全能源介绍,公司组建和培养了实力雄厚的研发技术团队,主要包括技术部人员和其他部门兼职参与研发活动的技术人员。
其中,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大全能源专职研发人员为技术部人员9人,除专职研发人员外,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兼职从事研发活动,参与和支持研发项目各阶段的研发工作,及时提出技改等研发建议,并参与研发项目的实施。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大全能源兼职参与研发活动的技术人员主要为设备部、质量部、安环部、信息部、施工部、生产部及各生产车间等参与研发的员工人数合计413人。
2021年年报显示,大全能源研发人员达31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2.97%。上年同期,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422人,占总人数的22.13%。
由此来看,除了披露的数据不一样外,大全能源还把公司参与研发的各类人员,都算作是公司的研发人员,而且2021年公司研发人员还锐减约27%。
2022年和2023年,大全能源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449人和842人,呈现飞速上升趋势。
其中,2023年,大全能源研发人员数量较2021年增长近一倍。
对于2023年研发人员大幅增长,大全能源表示,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品改进,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公司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流程,显著提升研发效率。报告期内,公司于新疆、内蒙古两个建设基地均实施了多项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吸引顶尖人才,以巩固和提升技术领先地位,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2024年半年报显示,大全能源研发人员为607人,较上年同期929人减少约35%。
有行业人士表示,证监会通过交易所规则及信息披露规范,将研发人员定义为直接参与技术研发、满足工作时间及专业要求的员工,并要求企业如实披露相关数据。其核心目标是平衡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市场欺诈,确保资本市场健康运行。
“按照大全能源的说法,该公司对研发人员的认定并不规范。”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03
研发费占比较低
作为一家科创板企业,大全能源研发费用占比存在不足。
2019年至2023年,大全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3386.59万元、4740.09万元、4155.91万元、6714.86万元和7149.60万元。
同期,大全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24.26亿元、46.64亿元、 108.32亿元、309.40亿元和163.29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011.37万元,同比下降37.55%。
以2023年为例,大全能源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44%。
如果用研发投入计算的话,2022年和2023年,大全能源费用化研发投入分别为11.03亿元和12.0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57%和7.4%。
大全能源也解释称,研发投入与财务报表中研发费用的差异主要是研发过程中试制产品的成本。研发活动成果未实现量产之前,需投入各项成本费用,如投入的原辅材料、燃料动力、参与研发人员的薪酬等。在此期间产生的试制产品,因其最终可以形成销售,相关支出计入成本。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从研发投入情况来看,大全能源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具有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大全能源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也是忽高忽低,2020年至2023年分别为12.65万元、11.36万元、14.19万元和16.38万元。
而2024年上半年,大全能源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5.75万元,与上年同期7.93万元相比下降约27.5%。
04
亏损超27亿“减产控产”
近年来,大全能源盈利能力大起大落。
2019年至2022年,大全能源净利润分别为2.47亿元、10.43亿元、57.24亿元和191.21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2023年,大全能源净利润达57.63亿元,同比下降69.86%。
对此,大全能源表示,2023年,光伏产业经历了一场自我调整,随着产业内周期性库存消耗及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光伏上下游的供需格局急剧扭转,上游硅料端竞争博弈加剧,产品价格大幅调整,期间虽经历短暂回调,但整体仍呈下滑趋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销售推广力度,并实施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但仍未抵消多晶硅价格下跌压力,公司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报告期内,大全能源保持满产满销状态。其中,内蒙古包头一期10万吨多晶硅新增产线如期建成并于2023年二季度顺利达产,助力公司实现全年高纯多晶硅料产量197831.25吨,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受益于产量增长,公司全年实现销量200002.29吨,较去年同期亦有所增加。伴随下游客户对N型硅料的需求大幅增长,公司产品质量的领先优势凸显,12月N型硅料产量比例接近已60%。
到了2024年,大全能源陷入了亏损,“满产满销”变成了“滞销减产”。
近日,大全能源发布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4.11亿元,同比下降54.62%;净利润亏损27.18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6.38亿元。
大全能源表示,2024年,国内多晶硅产业仍面临供需失衡的困境,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产品价格甚至跌破企业现金成本,致使行业整体陷入亏损状态。
大全能源还强调,报告期内,为应对严峻的市场挑战,规范企业自身行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公司结合检修窗口建立了高效灵活的生产调节机制,实现对部分产线的有序减产控产。
二级市场上,大全能源上市后怎样才能配资,公司股价曾于2021年9月达到91.38元/股,随后震荡下跌,如今仅在20元/股上下徘徊,股价跌幅约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