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单向杠杆 一些“冲击力极大”的设计,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11月3日,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发布全员信回应裁员传闻。信中提及蔚来将减少10%左右的岗位,具体调整会在11月完成。
我偶然间发现一家儿童诊所的门把手高度不同寻常,几乎到成年人的肩膀,身高不够的小朋友完全够不着。
一般幼儿场所,都会把各类用品的尺寸缩小,小朋友用得更方便,为什么这里反其道而行?
耐不住好奇我问了一下导台,得知是因为医院人多手杂,防止家长看不过来,小孩自己开门乱跑,所以故意把门把手设计成这么高。
从这加高的门把手上,我看到了温暖和人性化的设计内核。
下面再分享几个冲击心灵的设计作品,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思考现状,珍惜当下。
语言暴力具象化设计
比起身体上的伤害,谩骂、诋毁、蔑视、嘲笑, 这类语言暴力伤害更隐秘而持久,如钝刀杀人。被伤害的人一生都在与这些精神虐待后遗症搏斗,而伤害别人的人却毫无所知。
为了提醒家长,注意对成长期儿童的说话方式,避免其受到语言暴力伤害,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联合北京奥美,以“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为主题,发起了一系列活动。
通过沈阳看守所的六个青少年罪犯故事,了解到他们成长过程中,对他们伤害最深的词语,并且把这些词语具象化成犯罪过程使用的凶器。
“丢人”
“就知道吃”
“废物”
”猪脑子”
这些暴力语言制成的“凶器”被复刻出实物,并且公开展览,任人触摸和拼接,过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若有所思,或懊恼,或不安,或心疼。
设计师们将冰冷的话语,与可怖的伤人利器结合,让人惊叹其设计精巧的同时,唤醒大家对语言暴力的关注与警惕,这是设计的魅力。
Ali&Nino
在格鲁吉亚的巴统小镇,有两尊钢造的8米高的动态雕塑,他们每隔六分钟左右,相近、相拥、相吻、相离 ,日日夜夜,周而复始…
它是艺术家Tamara Kvesitadze于2007年以一本名为《Ali and Nino》的爱情小说为灵感设计的,小说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男主人公Ali来自阿塞拜疆巴库,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而女主人公是格鲁吉亚的贵族,信奉基督教,但不同的信仰并没有阻挡他们之间的互相吸引。
他们从学校毕业之后,还未得到不同宗教背景下双方父母的认可之前,Nino 就遭到了绑架,Ali在营救过程失手杀人,被迫逃亡国外。Noni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两人终于成婚。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家庭的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俄国二月革命爆发,Ali选择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国家,最终战死沙场,而Nino带着女儿逃回格鲁吉亚。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信仰的冲突,父母的质疑,外界的阻挠,都没有让他们放弃爱情,但是在崇高的理想面前,爱情的力量是有限的。
世界各地的人,来到格鲁吉亚,都会去看一眼这个浪漫而悲伤的雕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悲观主义者认为,这就是爱情的永恒结局,我们相遇,我们欢笑,我们分离,我们怀念。
乐观者认为任何困难阻碍,都会被克服,直到爱人再次相拥,有句歌词写得好:被这风吹散的人说他爱的不深...
废墟艺术品
叙利亚艺术家Tammam Azzam,用被轰炸过的建筑残骸,电脑合成了自由女神像的副本,这幅图片被命名为:这就是他们带给我们的自由,极具讽刺。
我相信,这幅图带给中国人民的震撼,远比其他国家人民要深刻。我们也是经历过百年战乱,颠沛流离,多灾多难的民族,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真正的自由和尊严。
这幅作品是对伪善的指责,对虚伪的讽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废墟下一点点希望之火的期待,因为古老的文明从来不缺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愿世界和平。
幸福电话亭
只要投进一个可乐瓶盖,就可以在“hello happiness” 电话亭免费通话3分钟,这是2014年可口可乐公司在迪拜设计的幸福电话亭。
众所周知,迪拜的贫富差距极大,富的那可真是富可敌国,穷的那可不比咱们国内的流浪汉过得好,其中的主体就是东南亚劳工。
在当时,他们的人均工资只有6美元/天,而电话费却高达0.91美元/分钟,相当于只要讲六分钟的电话,那么他们一天的工资就没有了,对他们来说给家人打电话是件福而奢侈的事情。
了解到这些工人的情况后,迪拜的可口可乐联合扬罗必凯广告公司开发了一款可以用可乐瓶盖当电话费的电话亭装置,并且把这些电话亭放到工人们生活的社区内。
每一个可乐瓶盖都可以免费拨打3分钟国际电话,当时的可乐售价是0.5美金一瓶,这一设计相当于给工人们通话费用打了半折,完美的贴合他们的广告词:快乐是每一瓶可口可乐,也是每一个打回家的电话。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可口可乐公司一次成功的公关策划,确实,它提升了品牌声誉,增强公众好感度,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销售额度,但是它也实实在在的给当地务工人员带来了福利,是有温度的设计,而且将人文关怀成功的传递给消费者,实现了双赢。
胡慧珊纪念馆
在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旁的小树林里,有一个以胡慧珊为命名的纪念馆,是建筑师刘家琨以个人工作室名义捐建,纪念在汶川地震中丧生的15岁普通女孩胡慧珊。
建筑表面是乡村常见的抹灰墙,室内却是铺天盖地的粉红色。
墙上悬挂着所有物品,展现了一位普通中学女生的生活痕迹,照片、书包、笔记本、羽毛球拍、跆拳道服...房子没有窗户,仅有一个圆形天窗洒下一束白光,纯洁而细腻,集聚安宁与和谐。
房子里的遗物均是胡慧珊的母亲从震后废墟里一件件地掏出来,不仅如此,她还自学电脑,找到女儿的QQ号,练习打字,十年来精心维护着女儿的QQ号及空间,为女儿建了一座网上纪念馆。
当建筑师刘家琨遇到这位母亲时,她手中还拿着一直珍藏的脐带、乳牙,那一刻建筑师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握住,控制不住的情绪让他决定为这位小女孩建一个纪念馆。
这就是胡慧珊纪念馆的故事,因为一些非常规的原因,这个纪念馆并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从门上的猫眼里窥见一二,让人震撼的是,设计师明明知道这一点,却淡泊名利,义无反顾的坚持下来。
这座平凡而不起眼的建筑中,承载着一位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胡慧珊纪念馆也是无数在地震中丧生的年轻生命的缩影,平凡生命也需要被纪念和尊重。
每一个设计作品,本身都自带故事性,如果能从别人的故事里股票单向杠杆,悟到自己的人生,不失为一种庆幸。